论面粉的灰分与白度介绍灰分与白度历来是衡量面粉精度的两项主要指标。七十

灰分与白度历来是衡量面粉精度的两项主要指标。七十年代前,我们多以粉色来评定面粉质量的高低,白者为好,黑者为次。进入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G先后从十多个G家引进了200多条面粉生产线和先进的制粉工艺,评定面粉精度的高低也与G际标准接轨,从而确立了以灰分高低作为评定面粉精度的质量标准。  
    按常规来说,面粉的灰分与白度应该是统一的,即面粉的灰分越低,粉色就越白,质量也就越好。但是,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我们发现问题并非如此简单。同样是生产等级专用粉,有些厂家的面粉灰分并不高,但粉色却很差,特一粉在市场上当特二粉卖都没人要。对面粉加工这样一个十分薄利的行业来讲,企业肯定会亏损。于是厂长经理们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增白剂身上。大量使用增白剂不但会危害人身健康,还会增加成本,增加灰分,并使面粉中的脂肪酸起化学反应,生成醛类和酮类,产生苦臭味;使面粉中的胡萝卜素不能在人体内转化为维生素A,面粉中的维生素E也将被破坏掉。且增白效果也不一定就理想,因为面粉中的麸星、黑星是不可能被漂白的。增白剂中过氧化苯甲酰只能将面粉中的叶黄素退色,使面粉底色由浅黄变白反而衬托出麸星、黑星更加显眼。 
    应该说灰分是各面粉加工和食品加工企业衡量面粉精度的主要标准,因为灰分对于许多食品的制作工艺和口感有重要影响;而白度是老百姓和饮食业衡量面粉精度的主要标准,因为白度对食品的直观形象起主要作用。这是几千年的传统决定的,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改变。所以在保证较高出粉率的前提下,如何生产出低灰粉、高白度或高出率、高白度的产品,是许多制粉工作者终生研究的主要课题。下面就灰分和白度的关系及如何降低灰分、提高白度、提高出粉率谈几点意见。 
 一.  面粉的白度和灰分的关系 
    一般来讲,面粉的白度和灰分是统一的,即灰分低面粉就白,面粉白灰分就低。生产高等级面粉即灰分低于0.50%以下时可以说是基本不变的规律。但在生产普通标准粉、特二粉、特一粉时情况就会发生变化,有时是很大的变化。笔者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灰分在0.90%的面粉没有灰分1.10%的面粉白;灰分在0.75%的面粉没有灰分0.85%的面粉白;有的0.70%灰分的面粉反而比0.65%灰分的粉色白。有的厂生产出粉率在65%的特一粉不如有的厂出粉率在75%的特一粉的粉色白。为什麽出粉率高的面粉比出粉率低的面粉白?为什麽灰分低的面粉反而比灰分高的面粉黑?表面看是一个不可思议的问题,实际上有它的内在原因。灰分高低和出粉率高低对面粉色泽的影响,说到底只有一个因素,就是麸星和黑星的含量问题。因为影响面粉色泽的因素主要是麸星和黑星的多少;而影响面粉灰分的因素不但有麸星和黑星,更重要的是还要看糊粉层进入面粉的多少。糊粉层是无色透明物质,占麦皮总量的40~50%,具有营养丰富的多种物质,灰分含量虽高,但对粉色影响不大。当麸星和黑星的含量高,而糊粉层的含量少时,面粉的色泽就黑,灰分并不一定高;当麸星和黑星的含量低, 而糊粉层的含量高时,面粉的灰分高而色泽却白。如果要得到灰分低、色泽白的面粉,那就要严格控制面粉中麸星、黑星和糊粉层的含量;如果要想得到高出率且色泽又白的面粉,那就要多刮些糊粉层,严格控制麸星和黑星的进入。其方法不外下面讲的几个方面。  二.  影响面粉灰分和白度的因素
 
 
 1. 小麦品质的影响 
  1.1 白麦与红麦 
    白麦的表皮发黄,色泽较浅,麸星进入面粉后对粉色的影响不大。白麦皮薄,胚乳含量高,灰分低,出粉率高,且粉色好;红麦表皮较厚,色泽较深,麸星进入面粉后对粉色的影响较大。红麦出粉率低,且粉色发暗,在出粉率、灰分相同时与白麦相比,白度要相差2~3度。 
  1.2 软质麦与硬质麦 
    软质麦皮厚,胚乳与麦皮不易分离,比重轻,出率低,但面粉白,有光泽,粉色耐看;硬质麦皮薄,含粉率高,容易剥刮,但粉色白度稍差。   1.3 花麦 
    花麦是白麦与红麦的混合物,特性介于白麦与红麦之间,其物质性能较为复杂;随着红、白麦比例的变化,面粉的白度和灰分规律性差,不易掌握。 
G产小麦品种有几百个,各个地区都有几**几十个品种同时在种植,加之千家万户的自由种植,专种、专收、专储的单一品种不多,特别是真正的软麦与硬麦就更少见。因此,对于G产小麦进行搭配就显得十分必要。小麦搭配合理,不仅可以提高产量、稳定质量、提高出粉率,而且对稳定面粉的品质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制粉工艺的影响 
  2.1 清理工艺 
    目前对G产小麦的清理,一般采用三筛、两打、两去石、一精选、两去磁、两次着水的工艺比较多。不同的地区、不同的麦质可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清理工艺。较完善的清理工艺一般能够满足制粉工艺对入磨麦的要求,它不但能够有效的清除有机杂(特别是黑色草籽)和无机杂,降低灰分和含砂,同时能够保证合理的水分和润麦时间,以便在磨研时以利于胚乳与麦皮的分离,保持麦皮的韧性,使麸皮较为完整,减少进入面粉的机会,从而保证面粉具有较低的灰分和满意的白度。   2.2 制粉工艺 #p#分页标题#e#
    不足十二台磨粉机的制粉工艺,一般称为短粉路工艺。短粉路出率低,灰分高,粉色差,出率相同的产品在市场上没有优势。 
    具有十五道以上磨研流程的粉路一般称为中长粉路。中长粉路具有完善的皮磨系统、渣磨系统和心磨系统,工艺完善,设备齐全,精分细筛,逐级研磨,**大限度的将麦皮与胚乳分离。与此同时对设备的正确使用十分重要,要充分发挥各种设备应有的作用,特别是磨粉机、高方筛、清粉机三大主机的作用,从而在保证面粉精度的基础上**大限度的提高出粉率,增加经济效益,提高小麦的利用率。   3. 面粉粗细度的影响 
    实践证明,面粉的粗细度对面粉质量的影响极为重要。一般来说,面粉粒度越粗,麸星大、含量也多,面粉色泽也差;面粉粒度越细,麸星小而少,面粉白且有亮度。现在生产高等级面粉时,心、渣磨多采用光棍加撞击的制粉工艺。心、渣磨系统中的粗粉或细粉在光辊相向剪压中越来越细,呈粉状,易成为筛下物。而麸星因为来自于麦表皮,有一定韧性,经过相向剪压易成很小很小的片状物。所以筛网细、密,利于把麸星从面粉中筛出。粉筛筛网的粗细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根据季节、原粮品质情况的变化而调整疏密,以降低小麸星的含量。影响粗细度的因素主要有两条:一是筛网的配备,二是磨研效果;要使面粉的粒度变细,shou先得解决磨研问题,在皮磨系统要有稳定的剥刮率,心磨系统要有较高而稳定的取粉率,比如前路1M、2M的取粉率要达到75%以上,且麸星不得磨碎;其次,粉筛筛网的配备十分重要,过去磨制特一粉的筛网孔径从153um~99um,现在为适应市场需要,**密的已经加密到75um,提高了两个型号,关键是要解决好筛理时不糊筛的问题,要选择强度大、经过静电处理的筛网,绷装时应达到合理的张紧度。

4. 磨辊表面技术特性的影响 
    麦皮共有六层,由外到内分别是表皮、外果皮、内果皮、种皮、珠心层和糊粉层。小麦表皮外五层含粗纤维多,人体难以消化,且影响面粉的粉色,应在制粉过程中坚决除去。糊粉层是**靠胚乳的表表层,也可属于胚乳,营养价值高,粗纤维含量少。但在出灰分£0.50%的高精度面粉时,将糊粉层磨入会影响总体灰分指标和面粉白度;如将它放弃会明显影响出粉率。所以磨辊表面的技术特性一定要匹配合理。皮磨前路应采用小斜度、钝排列、大角度,在细皮前路可大胆采用光辊;用来处理心磨平筛筛上物的尾磨也可采用光辊。在中路、后路皮磨磨辊可采用小斜度、大角度、锋排列。心、渣磨系统的磨辊则**好采用经过喷砂、粗糙度不同的光辊,配备相应的松粉机。齿辊在操作时要求达到既有强劲的剥刮力又要不剪碎表皮;利用打麸机、刷麸机**大限度地刷掉糊粉层和浮粉,以提高出粉率。  5. 着水量和润麦时间的影响 
    适当的着水量和润麦时间,利于提高面粉的白度。从某种意义上讲水分是面粉加工的保证。水分过低容易把麦皮磨碎进入面粉,影响灰分和粉色;水分过高会使筛理困难,不利于面粉的储存,且G标和消费者都不允许。所以笔者推荐值为15~16%,润麦时间24~30小时。根据小麦品质、季节变化自定上、下值。 
    综上所述,在实际生产中,面粉的灰分与白度存在着微妙的关系,一味用降低灰分来提高面粉白度的方法不科学。本文强调对不同品质的小麦要采用不同的制粉工艺,从而取得高出率低灰分的面粉或高出率高白度的面粉,取得较好的效益。否则将会走向反面,生产出的面粉灰分高色泽差,产品没市场,企业没效益,甚**亏损破产。当然,要做到以上各点,除了工艺先进以外,工艺管理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只有严格的管理,先进的工艺才能真正落实、正确实施,才能创出**高的工艺水平,才能转换为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